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補充閱讀>

以下文章摘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ost/1/5397)

老化社會的來臨,老年政策的許多相關議題需要我們一起來關心,若是你從沒有想過“老年”這件事,透過這個課程,將會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機會。

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王順民教授 (February 11, 2009)

隨著台灣社會急速湧現的高齡人口,緊扣著『人物』的論述主軸,當可以進行關於「老人」、「福利」與「老人福利」的社會安全考察。

首先是關於「人」的界面考察:在這裡指陳出來的是對於所謂老年人口族群所應該要兼具之整全多層的觀照探究,畢竟,「老人」不單單只是年齡範疇的單一概念,而是進一步延伸到諸如生理、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其它不同層面的脈絡情境;連帶地,標舉出老人作為某種特殊境遇的高危險族群,其所彰顯的應該是加諸高 齡長者身上像是失能、貧窮、失親、單身等等多重弱勢狀態的全人關懷。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點明:年齡指標與其它的操作概念所相與形塑出來的「老人」 內含變項,實則也是一項糾結一般老人、失能老人、受虐老人、貧困老人、獨居老人等等不同的意義指稱,也就是說,扣緊「老人」背後而來之年齡、種族、生命歷 程、生理條件、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結構、家戶類型、支持系統、照顧負擔、居住型態、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地理區域等等的屬性變項,這也突顯對於「老 人」議題探究的複雜性,將遠遠超出想像中的困難。

其次是關於「事」的界面考察:在這裡所直接對應的是老人需求的思考命題,亦即,無論是規範性(normative)、自覺性(felt)、表達性(expressive)、與比較性(comparative)等等的需求類型,抑或是一般的共通需求以及分殊的個別需求,諸如健康維護、醫療復健、失蹤協尋、人身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參與、財產信託、安全看視、照顧住宅等等貧、病、孤、老、閒之需求的連續性(acontinuum of need),同時也對映出照顧與管理的連續性(acontinuum of care & management);連帶地,涉及到需求評估、個案管理以及照顧模式的運作機制,也當有其用以有效紓解諸多事宜時所需要被確切建構的前置基礎工程。

再則是關於「時」的界面考察:在這裡所需要回應的是究竟要在什麼樣的時機點以進行應有的介護照顧和保護管理,事實上,任何牽涉到高齡長者的人身需求,早已是冰凍三尺之後的累積與滾動影響,因此,與其去突顯出所謂介入管理的時效性、可近性和可及性,倒不如嚴肅看待老人本身之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社會能力與法律能力;以及分級風險管理的外部介入機制是否已然建制完成並且得以穩健運作!

至於,關於「地」的界面考察:在這裡所指涉出來的是關於在家老化、在地老化與機構老化;居家照顧、社區照顧與養護照顧;以及意願、能力與結構性問題等等諸 多盤根錯節的因素考量,不過,正本清源之道還是要回歸到公民教育的關懷旨趣上,亦即,包括正視不同生命階段而來的老化教育、面對年歲漸增而來的家庭教育以 及營造出如何與高齡長者相處包容的社會教育,畢竟,根深柢固的文化價值觀念,這使得關聯到老化而來的適應(adaption)問題,一直都還是限縮在世代照顧的親情連帶上,以致於忽略掉個人移轉的商品消費市場和社會照顧(social caring)的社會福利市場之比例原則的共生關係。准此,如何檢視從三代同堂家庭、老夫老婦的兩人家庭、老伴先走的獨居家庭到最後被迫遣送安養或養護的機構家庭,這一路走來漸進式的發展歷程,相反地,應該是在臨老、近老或已老之際,可以有跳躍式的另類選擇,以便於老人的身心狀況對於家庭、社會以及機構的適應情形可以提早進行;連帶地,更應該要被重視與思索的是關乎於老人家庭本身的羸弱性及其相與對應之充權家庭的照顧措施是否整合完備?

最後則是關於「物」的界面考察:在這裡所衍生出來的是人力、物力與財力;範圍經濟與規模經濟;以及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等等的論述考察,誠然,老人福利法的主管機關是範定在社政領域上,但是,攸關到老人相關福祉的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卻是一項服務協調與業務整合的統籌工程,就此而言,從狹義層次的老人福利專業人員(社工、護理、督導、居家服務員、照顧服務員等)到廣義的老人福利或銀髮產業,點明:對於老人的照顧或照護應該是要有老人個體、老人家庭集體與高齡 化社會整體之不同層次的觀照視野;應該要有福利性質的公共照顧與營利性質的市場消費的夥伴關係;以及應該要有科際整合之多專業與跨專業的合作平台!

總之,從老人、福利到老人福利其所蔓延出來的思考命題,包括有:

1)老人家庭之空間分布與生活方式之「空間性」;

2)家庭實際運作與家庭崩裂解組之 「歷程性」;

3)一般、弱勢、特殊與不幸老人之「對象性」;

4)家暴受虐、變故失親、經濟失陷與生活失序之「情境性」;

5)健康維護、醫療復健、保護安置、經濟扶助、居家照顧與機構安養之「項目性」;

6)人身安全、經濟安全、健康安全與社會安全之「範疇性」;

7)生理、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之「弱勢性」;

8)性別、階級、權力與數量之「結構性」;

9)文化觀念、福利法規、照顧措施之「建制性」;

10心理障礙 dispositional barriers)、情境障礙(situational barriers)與制度障礙(institutional barriers)之「障礙性」;

11)老人個體、老人家庭集體與高齡化社會整體之「生態性」;以及

12老人退出社會舞台之後所可能牽動的家庭模式、經濟生活、社會資本、政治參與、權力關係或是族群動員之「未來性」等等不同的生命課題,

就此而言,關於「老人」、「福利」與「老人福利」的人文思索及其內在理路,理當是一項需要被嚴肅看待的社會人文工程!

980922老人福利概論<授課PPT>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980922課內閱讀(社會議題?)

綠色恐怖 讓高雄觀光業不敢說真話?
2009-09-19 新聞速報 【中評社/林淑玲分析報導】

達賴效應造成高雄市飯店陸客團退房暴增,地方觀光業者大聲呼籲,要求市政府不要在10月電影節播放疆獨人士記錄片。高雄市觀光局昨晚發布了一則新聞稿,表示經實地走訪相關業者調查,陸客團取消訂房是大環境因素,包括88水災、新流感疫情,達賴訪台並非主因。這則新聞稿讓許多人傻眼。
  高雄市長陳菊在日本訪問,副市長李永得人在韓國,高市觀光業者出面放炮後,市府一度因“家裡沒有大人”不知如何回應,只推說要檢討,應付一下。觀光局傍晚發布這則新聞稿,顯示陳菊方面已經擬好策略,先定調“飯店被陸客退房無關達賴事件”,再進行後續操作。從這點可以嗅到陳菊不排除擺出強硬態度,堅持播放熱比婭記錄片的可能。民進黨昨天聲明播不播疆獨片不須大陸同意,也有點要闖關的味道,後續值得觀察。
  高雄市政府咬定飯店被退房與達賴無關,在陳菊的策略上是認定二件事,第一、大陸理應不會公開表示,因達賴事件而抵制高雄市;第二、如果大陸公開宣布抵制高雄市,陳菊即可順勢操作,打出“悲情牌”。
  如果是前者,陳菊可能比照達賴模式,刻意引進疆獨給馬英九難堪,挑釁大陸,逼北京出手,破壞兩岸關係。不止播放熱比婭記錄片,連邀請熱比婭訪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後者,如果大陸為了達到警告作用,跳出來公開表示因陳菊邀請達賴訪台而抵制高雄,包括陳菊及民進黨一定趁機進行“反中”動員。一旦如此,馬英九將很為難,陷入替大陸講話也不是,替高雄市講話也不是的兩難。
  然而,高雄市觀光飯店被陸客團大量退房的真正原因,業者自己最清楚,如果不是業者擔心“高雄電影節”播放熱比婭記錄片,會延續達賴訪台的衝擊,也不必冒著得罪市政府的風險出來大聲疾呼。
  高雄市觀光局昨天發布的新聞稿徹底否定了業者的說法,硬是說陸客退房與達賴訪台無關,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答案也很清楚。市政府要這麼說,業者基於民不與官鬥只好吞下去,遇到這種“綠色恐怖”也是無奈。
  高雄市觀光業聽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呼籲大家別怕大陸抵制“要有骨氣”,現在又遇到高雄市政府耍這招,可能已經嚇到不知如何是好。市政府、市長拚政治,業者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憐角色。更可憐的是相關行業眾多的從業人員,資本家遇到生意不好還可以挺一陣子,基層員工若因此被裁員、減薪,連生計都會成問題。

980922課內閱讀(社會議題?)

變成歐巴桑也要繼續基進-訪問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
文/陳佩甄 2009/09/19

橘色,據說是黃昏的顏色;而上週日(9月13日)日本著名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Ueno Chizuko)一襲橘色衣著第二度踏上台灣土地,神色清爽自得,帶來的是較柔性、親民的著作《一個人的老後》(時報出版);距她前一次應學術邀請來台,已是15年前的事。新作雖然是反映日本高齡社會的諸多功能性問題、收集親友及自身經驗的老後生活實用分享,卻是她作為「職業」女性主義學者、從早期批判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研究近代家庭的形成與終結、到關注老化社會(aging society)的一部著作。從新作到訪談內容,體現的是她的學術生涯與個人生命緊緊相扣。

上野千鶴子現任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是日本最著名的、也是最「惡名昭彰」的女性主義學者,因為她自年輕時代起即不屈不撓的批評許多日本文化中的歧視性社會習俗。從六零年代時就是個基進學生的她,不斷在書籍和報紙的評論批判社會結構,她的筆是日本父權結構的一根刺,她的思想是不容忽視的女性聲音。如2006年時,上野與東京都政府陷於僵持,她當時提倡的「性別自由」(free gender)一說,被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斥為「怪誕」教育。上野成長在一個傳統日本家庭裡(而且還是只佔日本人口百分之一的基督教家庭),從小面對性別歧視父親與母親的惡劣關係、作為么女的不受期待,被灌輸女人無用、男性為上的觀念,她一方面善用了不被重視而多出的自主空間,走向醫師父親認為對人類沒有幫助的社會科學,並從父母的婚姻衝突中找到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動機。作為六零年代全球學生運動的在地、個人實踐者,她從性別運動中發現強有力的武器;在當時勞動議題甚上雲霄的歷史背景下,她感受到的是日本婦女的勞動階層具有強烈積極性。即便日本女性在公共領域(政府機構或私人企業)的權力高層能見度低,這不表示婦女解放在日本較弱;她認為在基層活動的婦女們,無論是是失業或家庭主婦,對於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推動扮演十分積極的角色。例如,日本進口美國牛肉反對聲浪中,婦女以家政力量介入,即是政府不能忽視的聲音。

女權運動或女性主義思潮或許帶給她思想的土壤,認真思考眼前的選擇、專注於實踐自己的決定,才是她身為一個在日本社會中生存的女性的思考態度;這套人生哲學她實踐至今,自詡算是過著自己滿意的生活。上野千鶴子在台北溫州街茶館裡,身邊的飾品、物件溢滿鮮紅色調,她說紅色在日本是年過六十的象徵。人生的色調從早期黑白幹練到如今的鮮橘紅,意味著她的暮年生活已屆,連帶的是思考關懷亦趨近高齡社會的多種議題。 而她強調,老化社會議題不只是日本以至亞洲社會趨勢,更是她個人切身議題;再老一點之後,她可能會開始思考死亡議題。

回到上野此行的目的,「一個人的老後生活」中的「一個人」也正是持不婚態度的她所切身思考的生活形式。關於不婚,上野笑稱是因為自己無法承諾一段終身長久的關係,更深沈的思考因素則是與日本婚姻制度中的男女縱屬關係有關;她強調自己不喜歡屬於某人或擁有某人的關係概念,也覺得自己找不到需要向國家註冊以證明一段關係的理由。當然老後的生活無法一人全數料理,這也是上野在新書及座談會中總結的兩個重點:要正視自己的弱點、承認自己的老化,並且要發展一個互助友好的環境。亞洲國家的福利制度或許不如北歐社會健全,但日本近二十年來推動的互助社區、公寓網絡則是應對個人需求無法由國家滿足的中間思考;在書中上野即點出了神奈川縣的單身女子公寓網絡「COCO湘南台」、非營利組織「MOMO」推出的服務之家,或由個人設置的「朋友村」...等老者、獨居社區網絡。

而能夠正視自己的弱點則是自助、互助的重要基礎。一如當她被問及接續的書寫計畫時,她打算接著撰寫男性版的《一個人的老後》。訪談中她提及,如果你單看日本男性個人,他們似乎非常柔軟與實際;但是,一旦他們組織起來,他們就會成為一道難以跨越的大牆。她所指的是,社會中到處可見的性別偏見、男女有別的規則和慣例,大多是保護男性的特權,卻也使得男性越難正視自己的弱化並開口求援。而要整個社會一同面對老化事實,則要從輿論建立著手。例如當我跟上野教授聊到最近正在看的一齣與老者看護有關的日劇《俠義護工》(任侠ヘルパー)時,她也說自己寫過該日劇原著漫畫的評論(《ヘルプマン!》〔Help Man!〕。中譯《看護工向前衝》,東立出版),這類觸及老人議題的大眾讀物在日本以累積不少,除了多元呈現人口老化的各種狀況外,還得以使廣泛的、各年齡層的閱聽眾接觸、瞭解本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老化問題。

「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是新書破題的一句話;而無論是誰,亦終將面臨老後生活。日本已達20%的老年人口結構,台灣也早已超過230萬、佔10%的總人口數。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於《全球中央》雜誌的訪談中曾言:人口結構的改變是一場寧靜革命,它無聲無息,卻改變社會基本結構、影響各層面。這也是上野所體認到的一場全民戰役,即使她笑稱自己已是「aged feminist」,仍持續建立女性議題網絡、串連各年齡層的研究者,做為一個獨身不婚的歐巴桑,上野從個人戰鬥位置,持續她的基進路線。

980922社會政策概念(香港版)

黃晨熹,1971年生,浙江浦江人,1996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獲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社會福利政策、流動人口、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政策”既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核心課程,也是社會工作資格認證的基本條件。本書試圖從“理解”和“學習”兩個層面來佈局內容。“理解”是指從理論角度把握社會政策的概念內涵、研究領域、分析方法和實務要點;“學習”是指在政策實務中,掌握我國社會政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掌握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社會福利服務等具體政策項目的內容和特徵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意義。除了講授有關社會政策的基礎知識外,本書還能幫助讀者構建解讀社會政策的框架,掌握分析社會政策的技能。本書是社會工作與管理叢書之一,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如社會學、社會政策、社會管理、公共管理等)的教學參考書。對於廣大從事社會政策相關管理的工作人員來說,本書也可提供頗有助益的參考。

第一章 社會政策的概念社會政策是一個被廣泛運用但又缺乏公認定義的概念。許多讀者也許可以說出哪些政策屬於社會政策,或辨別某項具體的政策是否屬於社會政策,但是如果要回答社會政策是什麼,那麼許多人會被問倒。本章試圖從經(社會政策概念的演進)和緯(社會政策概念的意涵)兩條線來幫助讀者梳理社會政策概念的發展脈絡和基本內涵。在經向上,作者描述了社會政策概念及其內涵的演進過程;在緯向上,作者分別從作為學科和作為社會行動的兩個層面來剖析社會政策概念的含義。最後簡述我國政府、學者以及本書對社會政策的定義。一、社會政策概念的演進社會政策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邏輯的產物。今天許多術語和理念都是對歷史的響應或發展。回顧和剖析這種演進過程是我們理解這些術語的一種重要方式。(一)社會政策的緣起一般認為,最早提出社會政策概念的人是l9世紀德國社會政策學會(Verein Fur Sozialpolitik)(見專欄1—1)的骨幹成員AdolphWagner(1835—1917年)。他在1891年發表的論文中把社會政策定義為“運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以爭取公平為目的,清除分配過程中的各種弊害的國家政策”。由於Wagner及其歷史學派同仁認為,當時德國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加劇,貧困人口增加,從而導致勞資矛盾十分尖銳,而這些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社會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自由競爭所帶來的,因此他們建議,國家應該加強對生產、分配和消費等經濟過程的干預,運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來調節財產所得和勞動所得之間的分配不均問題。專欄1-1 德國社會政策學會德國社會政策學會成立於1872年,主要成員包括Wagner、G.Schomller(1838—1917年)和Ludriig Joseph Brentano(1844—1931年),屬於歷史學派(一個產生於19世紀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派,因為反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抽象法,否認一般經濟規律,傾向於用歷史階段來解釋經濟發展而得名。因為該學會主要由一些高等學校講授社會主義學說的教授、學者創立,故又稱“講壇社會主義”),他們既反對社會主義革命,又反對自由市場經濟,主張進行社會改良,由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他們的主張成為俾斯麥政府率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顯然,Wagner筆下的社會政策概念充滿了政治經濟學的色彩。他把社會政策看做和財政政策、租稅政策平行的公共政策。和今天的社會政策概念相比,他的概念更多強調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而不是公民福利的提升。不過需指出的是,歷史學派對社會政策發展的最大貢獻不在於提出社會政策概念,而在於他們提出的國家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張成為19世紀德國俾斯麥政府率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思想基礎,從而促進了社會保障制度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政策的發展。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980922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

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

定義與範圍
我們談的一些名詞:社會福利、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基本上是相當接近的概念,只是所處理的範圍不太不一樣,有些是以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型式區分,有些則是以處理個人的或社會的問題區分。由於今天這個題目是被限制在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因此,我們會從比較鉅視的、間接的概念來看社會福利這個議題。


■ 定義
-社會福利可被界定為「直接或間接處理人類需要及社會問題的方法」。其目的不僅在於預防、減輕、或解決社會問題,亦包含增進個人、家庭、團體、及社會的福祉。(官有垣,2000; 詹火生,2000)。
基本上社會福利是處理個人的問題或是社會的問題,至於是哪些問題,之後會再提到。但除了解決社會問題以外,有些社會福利的定義還提到「增進人類的福祉」。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有它的價值與意識形態,例如公平、正義、協助弱勢、解決社會不平等,這些是社會福利另一層的概念。


■ 範圍
-依生命歷程區分,『從搖籃到墳墓』均可能與社會福利有關。
有些福利國家例如英國,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可能受到政府的照顧。出生時有生育津貼,就學時有就學補助,生病時有國民保健服務,失業時有失業保險,老年時有國年年金,死亡時有喪葬津貼,幾乎是從搖籃到墳墓都在社會福利的保障範圍內,這是廣義社會福利的概念,也正是我們所稱的福利國家。
-依制度內容區分,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福利服務。
落實到較具體的制度面或法律面,依據我國行政院研考會在民國82年的社會福利的定義範圍與研究裡提到,我國的社會福利範圍乃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福利服務三大類。社會救助主要是處理貧窮的問題,例如低收入戶問題一直都是存在的,而這些弱勢族群是社會福利所要幫助的對象。進而延伸到社會保險,現在有許多保險,例如勞工保險、公務人員保險、全民健保、就業保險,未來可能還有年金保險、長期照顧保險等等。福利服務為針對不同的人口群提供相關的福利服務措施,例如兒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福利、老人福利等等。
上述研考會的定義,後來又被重新檢討。在民國93年內政部與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共同舉辦的社會福利博覽會中,那時提到的社會福利範圍又更廣一些,主要為從社會救助到經濟安全;社會救助是針對貧窮低收入戶,經濟安全則不只針對低收入戶,也包括失業者、低工資工人、單親家庭或是老人,他們都有經濟安全問題需要被處理。健康照顧也是現在政府所推動的重點,例如全民健保,還有未來可能推動的長期照顧保險。而福利服務則是沒太大的改變,仍是社會工作的核心。

歷史沿革-西方社會福利發展
我們現在所談的社會福利概念多半是是西方思潮的產物,故先從西方社會福利發展的歷史來看:
■ 意識形態(主要是宗教精神,例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
西方很多福利意識型態的發展主要隱含在宗教裡,不管是從互助性的社會福利到制度性的社會福利,宗教精神仍是隱含在福利制度中;例如「照顧你的鄰居」便展現在社會保險的風險分擔之中。而佛教的助人想法,也具體展現在其救助貧苦弱勢者的面向,例如在台灣不少社會福利團體是由宗教團體所贊助或支持,例如慈濟、法鼓山等。
  此外,還有西方思想家所探討的利他主義或人道主義,亦與社會福利發展有關,並被落實於福利制度之中。
■ 主要計畫
-1601 英國伊莉莎白濟貧法:首先以立法方式,將濟貧視為政府的責任與工作。
-1880 德國俾斯麥之社會保險計畫:全世界第一個疾病保險制度於1884年在德國實施,之後陸續有疾病保險、失業保險等,並進而建立起整個社會安全網。
-1942 英國貝佛里奇之福利國家報告書:戰後許多國家紛紛朝向福利國家邁進,
貝佛里奇之福利國家報告書主要建議以社會保險制度處理人類的五大問題:貧困、疾病、愚昧、污穢、怠惰。貝佛里奇報告書亦為英國戰後之福利國家建構的基礎。
-1960 美國詹森總統之向貧窮宣戰計畫:美國是屬於社會福利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不僅落後於歐洲國家,甚至於比台灣還落後。例如美國目前仍然沒有全民健保之類的制度,故看病的費用相當昂貴,否則便要於平時就購買昂貴的私人健康保險。有些人因為繳不起私人健保費,而沒有購買保險或購買的保險範圍極為有限,故美國有將近三千四百萬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險。在這一點上,台灣應該覺得驕傲,我們有些福利制度是比先進國家更好的。

歷史沿革-我國社會福利發展
■ 意識形態
-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強調社會主義、實施社會保險
  我國很早便有社會福利的概念,例如前述的禮運大同篇或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均與西方社會福利概念不謀而合。孫中山先生早期在歐美國家求學及倡導革命,受到西方當時之社會主義思想頗深,並進而提出民生主義。而且在我國憲法之基本國策中,亦包含社會安全一節,其中提到保障人民之工作權與社會權,與西方現代之福利理念頗為相近。可惜的是,我國對於憲法的關注多偏重於政治面,而其中有關人民之工作權與社會權的保障卻少有人注意。
■ 主要計畫(以政府遷台之後的社會福利計畫為主)
-光復初期,以濟貧為主:例如由地方士紳出錢出力辦理社會救助事業。
-1950年代,建立勞工保險,為社會保險制度的濫觴。
-1970年代,制定兒童福利法、老人福利法、殘障福利法等,為福利服務基礎。
-1990年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為台灣第一個普及性福利制度;制定或修正多項社會福利法規,例如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號稱為社會福利的黃金十年。
-2000年代,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預計推動國民年金保險與長期照顧制度。

社會福利-依模式區分



社會福利模式的區分,可依不同的判準(意識型態、制度型式、福利性質)區分為不同的模式。
以意識形態區分
-自由放任主義指的是福利是個人問題,政府不做任何介入,惟有在個人、家庭、或市場無法處理時,政府才介入,而且提供的是最低水準的福利。偏中的則是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另一端是社會主義,認為政府對人民照顧應更完整、更周全。
以制度型態區分
- 殘補模式,指的是唯有在個人、家庭、或市場無法處理時,政府才介入。台灣的社會福利經常被視為是一種殘補模式,例如偏重於社會救助、偏重於個人問題的處理等等。工業成就表現模式指的是福利不只是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企業來提供,個人福利的獲得取決於他個人的成就表現,而非根據需求。另一種制度再分配模式指的是制度化、普遍性的保障,通常有明確法令基礎,例如全民健保、國民年金等。
以福利性質區分
-財税福利指的是透過賦稅減免或優惠的方式,所提供的福利,例如70歲以上老人的免稅額較高,或身心障礙者的牌照稅減免等。
-職業福利指的是由企業所提供的福利措施,例如企業或公司為吸引好人才,經常會提供配車、配宿等職業福利。此外,有些企業也會提供企業年金或企業托兒,以及補助勞健保費等等。近年來,由於福利國家支出龐大,甚至於影響政府財政,故不少學者倡導「福利多元主義」,亦即主張福利的提供應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家族、企業、非營利組織等等,均可以參與福利的提供。
-選擇性福利指的是依據一定的標準(例如所得)或專業人員的判斷,以決定是否給予福利給付或服務。
-普及性福利指的是福利給付的取得並非基於調查,而是基於公民權,例如我國的全民健保。然而普及性福利的成本極高,故可能為達到普及性,但卻降低給付水準,如此則易成為象徵性福利。

社會福利-依服務對象區分
  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經常以不同的人口群區分,包含不同的年齡層,例如兒童或老人;以及不同的弱勢族群,例如身心障礙者或原住民。
■ 兒童福利
■ 青少年福利:目前已和兒童福利結合。
■ 婦女福利
■ 老人福利
■ 身心障礙者福利:為主要服務人口群,其所佔平均社福支出最高。
■ 其他弱勢族群,例如受暴者、失業者、原住民、單親家庭等等。近年來,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亦為服務重點。


社會福利-依社會風險區分
  社會福利,尤其是社會保險部份,經常是基於風險分擔原則,使人生在面臨可能的風險時(例如生病、失業、老年、死亡等等),能預做準備及獲得保障。基本上,不同的人生風險經常對應於不同的社會保險制度如下。
■ 老年-年金保險
■ 遺屬-年金保險
■ 殘廢-年金保險
■ 疾病-健康保險
■ 職業災害-職災保險多屬於雇主的責任,與個人的關係較不密切。
■ 失業-就業保險:台灣由於經濟轉型、社會變遷,造成失業人口快速增加,1996年以前,台灣失業率很少超過2%,但目前失業率多維持在4-5%之間,因此,失業保險的建立也有其必要性。
■ 長期照顧-長期照顧保險:近年來,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很快,老人人數增加,新生兒人數減少,使將來的老人照顧問題逐漸浮上枱面,而長期照顧保險正是目前思考的新增福利制度之一。

我國主要社會福利政策
政策為行動的方針,顧名思義,社會政策也具有引導社會福利制度的傾向。以往台灣社會是重經濟輕社會,故我國有很多經濟政策,卻少見社會政策,較著名的為民國54年「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相隔近30年,民國83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的提出,為近年來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的基礎。又內政部社會司於民國93年提出「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修正版)」,更新相關社福理念與思維,例如社會排除、社會住宅等等,該社會政策綱領,可至內政部社會司網站下載。
■ 民國34年 四大社會政策綱領
■ 民國54年 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
■ 民國58年 現階段社會建設綱領
■ 民國83年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 民國93年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修正版)

我國主要社會福利立法
  政府之社會福利推動,必須有其法源依據。由民國69年「老人福利法」制定以來,我國大約有17項福利法案如下表,其中「兒童福利法」與「少年福利法」因於民國92年合併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故予以廢止。由於社會問題的出現與翻新,社會福利法的制定與修改也必須與時俱進。自民國80以來,由於社會力抬頭、新興社會問題出現、社會福利議題受重視,故社會福利立法之進展速度相當快,不到15年,便有相當多法案通過。然而下表所列之法案,未必涵蓋所有社會福利項目。因為就廣義社會福利來講,其涉及勞工、衛生、環保、住宅等等;此外,我國掌管社會福利業務層級過低(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社會司),因此難以整合其他部會之相關社會福利業務,以提供民眾完整無接縫的服務。

社會福利執行-以台北市社會局組織架構為例
  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福利的執行仍須仰賴科層組織來落實。我國之社會福利業務基本上屬於地方自治項目,故多由各縣市政府之社會局(課)來執行。以台北市社會局為例,其下包含七科、一個社工室、以及多個機構與中心等。 (見網路)



社會福利未來方向
■ 社會環境的改變
—全球化、資訊化、人口結構老化、價值觀改變、福利意識抬頭等等
例如全球化造成資本流動非常快速,但勞動力流動不如資本流動來得快,因此容易導致某個地區的失業問題。資訊化已然成為時代的趨勢,對於人們生活型態造成相當大的改變,亦可能產生新興的社會問題,例如網路援交。此外,民眾的價值觀改變、福利意識抬頭,也直接衝擊社會福利的方向,例如需要更多的社會立法,要求更多的社會支出等等。許多社會福利的研究即著重於這些環境變遷因素對於社會問題及社會福利的影響,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對策。雖然社會福利常被視為應用型、實務型的學科,但在這方面的研究是相當多的。
■ 社會問題的增加
—失業問題、新貧問題、健康風險、外籍配偶、青少年援交等等
  承如上述社會環境變遷,導致新興社會問題的產生(如外籍配偶),或既有社會問題本質的改變(如貧窮問題),這些議題都將對社會福利體系形成挑戰。
■ 社會福利的未來
—擴充或刪減?
歐洲國家的福利制度是先擴充後刪減,而台灣的福利制度雖仍在擴充階段,但速度已開始減緩,甚至於考慮縮減,例如最近全民健保已試圖縮減給付範圍。去年討論健保制度改革時,曾經舉辦「公民會議」討論健保的走向,而達成的決議是「不增加費率、不縮減給付、與健保不能倒」的三不政策,這樣的決議雖是難以執行的,但也可看出公民的意見在參與決策過程中已愈來愈重要。此外,社會福利制度也與我們的生活愈來愈息息相關,因此,現代的公民對於社會福利理念與制度,應有某種程度的瞭解;而社會福利制度的永續經營,也有賴於理性公民的配合。
問題:
1. 經專家學者分析三個禮拜後(全民健保)為何仍有這樣的決議?
  公民會議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但其議題與規模和台灣的健保公民會議不盡相同。基本上,健保議題相當複雜,可能一般人在三個禮拜內仍無法完全了解。又健保議題除了涉及保險人、被保險人、與醫界的利益外,亦有其公共利益的考量(例如健康權保障、所得重分配等等),而參與的20多人幾乎都是被保險人的身份,因此,較從被保險人角度思考健保議題(由其決議可以看出),而較忽略健保其他參與者以及公共利益的角度。
2. 社會福利的未來應不只是擴充或刪減,還有那些其他國家政策可供參考?
以高齡化為例,許多歐洲國家早已出現這樣子的問題,因此德國與日本已發展出長期照顧保險,而美國則尚無此措施。台灣目前亦在規劃長期照顧制度,但根據民調結果,多數民眾對於此一議題仍毫無概念。基本上,對於老人的照顧應採何種原則,是值得探討。例如我國目前仍仰賴外籍監護工照顧失能老人,而日本則主張日本人照顧日本人;若照顧勞動成本過高,亦考慮發展輔助科技,使失能老人能運用科技照顧自己。


資料來源: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 林昭吟 教授

980922社會政策定義(維基中英文版)

社會政策,是通過國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預,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安全,改善社會環境,增進社會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動準則和規定的總稱。其核心是解決市場經濟下公民的社會風險。

一般認為,社會政策起源於1873年德國學者組織的「社會政策學會」。第一個給予社會政策以科學概念的是華格納(Adolph Wagner)。1891年他在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社會政策是運用立法和行政手段,調節財產所得和勞動所得之間的分配不均問題。但是只有到了20世紀的中期以後,由於經濟學、政治學和系統科學等學科的加盟,源於社會福利理論的社會政策才逐漸成為為具有開放性、交叉性和系統性等特點的獨立的應用社會科學學科。

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社會政策的研究內內容主要涉及政策產生過程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政策在各個相關領域中的應用這兩個方面。在後一個方面,社會政策又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的社會政策範圍僅僅涉及勞工及貧民生活,而廣義的社會政策則包括國民福利、就業、住房、健康、文化、教育、人口、婚姻與家庭生活、社區及社會公共環境以及宗教等等。顯然,狹義的界定所對應的只是狹義的社會福利政策,而廣義的界定則對應於各種社會問題的研究。

國際所公認的社會政策發揮重要作用的階段,是從二戰以後到60年代的20餘年間。這一階段也可以說是費邊社社會福利觀的全盛時代。費邊社提出對福利國家的建議,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加強財政政策,立法等渠道去再分配財富和其他的權利,使人民在平等的基礎上,得以自由地去實踐自我。為使社會服務不因貧富差別而出現兩種不同的服務標準導致社會風化,費邊社提出更積極的改善政府提供的服務,使之與私營服務的素質沒有差別(趙維生,1987)。從費邊社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的是「為影響社會福利的一系列的政策活動」(Hill,1997)。這可稱之為社會政策的簡要定義。儘管費邊社的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接受,但它對後來英國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的發展,則為福利國家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福利國家的預演。在戰時的社會生產和全體勞動力實行准軍事化的集中管理和統籌調度,以及對主要生活用品實行了全員定量分配,這種政策非但沒有降低效率,反而使全社會空前團結。正是在這樣背景之下,1942年英國戰時聯合政府委託無黨派人士、經濟學家貝弗里奇(W.Beveridge)起草了一份準備在戰後實施的社會保障計劃——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也被認為是社會政策的里程碑。其核心內容是:社會福利是社會集體應盡的責任,是每個公民應享受的權利。報告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為主要措施,全面消除貧困、疾病、骯髒、無知、懶散等各種社會弊病。報告還提出了關於「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制度的許多具體設想。並且迅速在歐洲範圍內普及開來。



Social policy relates to guidelines for the changing, maintenance or creation of living condi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human welfare. Thus social policy is that part of public policy that has to do with social issues. In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those types of insurance are made mandatory by law.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in industrialized democracies without health insurance is very small,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US. However, those policies are facing additional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opulation is aging and the number of contributors dwindling, whi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beneficiaries. Social policy is thu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politicians and policymakers. Social policy aims to improve human welfare and to meet human needs for education, health, housing and social security.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 social policy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range of responses to social need. In United States politics, social policies are those which regulate and govern human behavior in areas such as sexuality and general morality. Social policies are in contrast to other, more traditional forms of political policy, such as foreign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Modern-day social policies may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issues:
abor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its practice
the legal status of
euthanasia
the rules surrounding issues of
marriage, divorce, and adoption
poverty, welfare, and homelessness and how it is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s
Social policy may be influenced by
religion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politicians. Political conservatives as a whole generally favor a more traditionalist approach that favors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private enterprise in social policy. Political liberals, on the other hand favor the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s and entitlements to all people and tend to favor state regulation or insurance to support this. In Europe and Canada, social policy usually refers to policies affecting the soci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people live. Important area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se countries are:
Health insurance, Accident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tirement insurance, Labor regulation,
Education


Social policy
often deals with issues which Rittle & Webber (1973) called
wicked problems.

>>參考書籍&成績計算<<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課程表<<



這學期的課程 有建議的書籍
需要的同學可以自由購買
但為了讓課程能夠符合專業性與實用性
主責老師會邀請許多專業社工來共同講授課程
社會政策及老人福利的涵蓋層面甚廣
期望用短短的十六節(共八次)的時間(扣除期中期末考)
讓專班的同學能有基礎認識
學期成績計算方式以 出席20% 平時考2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開課祝福<<



08年
從古老的京都到金澤
搭乘同樣有點年紀的雷鳥號
雷鳥雖老 卻是快速直達
224.8km 的距離 2hr 4mins 就到達
途中經過 琵琶湖 左側
拍下了這張照片
像海的湖
波光粼粼
近處的房舍與遠方的孤舟
淡淡的憂愁與喜悅
影射出現代人的心境
.............送給即將開課的所有同學與工作夥伴
美好來自於分享
願將所學回饋給需要的人(患者與家屬)